<object id="ir2le"></object>
  • 加入收藏 在線留言 聯系我們
    關注微信
    手機掃一掃 立刻聯系商家
    全國服務熱線15267534595
    公司新聞
    FPGA發展的三個階段
    發布時間: 2024-05-13 21:44 更新時間: 2025-01-03 09:10

    FPGA的架構一直伴隨著摩爾定律不斷演進,與其他類型的芯片相比,FPGA可以說是當前Zui先進半導體技術的集大成者。1984年,賽靈思(Xilinx)推出了第一款商用FPGA-XC2064,如圖1所示。在這個FPGA上,只有64個可編程邏輯單元、2個3輸入查找表(LUT)、總共800個邏輯門。35年后,英特爾在2019年底推出了當今世界上Zui大的FPGA,這款名為Stratix10 GX 10M的FPGA芯片,基于英特爾14nm工藝制造,有著433億只晶體管、1020萬個可編程邏輯單元,以及2304個可編程I/O。

    圖片

    圖1 世界上首枚商用FPGA-XC2064

    可以看到,在這35年間,FPGA的芯片架構發生了極其巨大的變化,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也不為過。在這期間,有多次根本性的架構變革,它們奠定了現代FPGA架構的核心和發展方向。這些架構變革發生的根本原因,都是基于FPGA新興應用的驅動。

    前賽靈思院士,在FPGA和芯片架構領域擁有超過200項專利的Steve Trimberger博士曾把FPGA的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,即發明階段(the age of invention)、擴張階段(the age of expansion)、累積階段(the age of accumulation)。這三個發展階段,也分別代表了FPGA技術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從大到強的發展過程,見證了FPGA從單純的可編程邏輯單元,逐漸發展到擁有成百上千萬個可編程邏輯單元的大型陣列,再發展到集成了各類硬件資源、IP核,甚至處理器內核的復雜片上系統,并形成當前豐富的FPGA產品門類,在各類應用場景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。

     


    圖片圖片

    發明階段:歷史的必然


    FPGA的發明階段橫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。當時的芯片設計與生產模式與現在有著較大的不同。在當時,無晶圓廠模式尚未興起,ASIC公司只有在客戶的設計投入生產時才賺錢。然而由于開發過程中需求的變化、流片失敗,或者存在無法通過固件升級進行修復的設計漏洞,往往只有1/3的芯片設計實際投入生產。也就是說,在當時有2/3的芯片項目是賠錢的。由于芯片的流片成本巨大,業界急需一種通用的半導體器件,用來進行流片前的測試、驗證等工作,從而減少流片失敗的可能性。在這個大環境下,可編程邏輯器件應運而生,而這也是FPGA的前身。

   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,FPGA的本質也是一種芯片,它的主要特殊之處是當制造出來后,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,通過編程來改變自身的邏輯功能,而且這個過程可以重復進行。同時,FPGA使用固定的開發工具和開發環境,而不需要像ASIC那樣開發定制化的工具鏈。這樣一來,不同的ASIC芯片可以在流片前使用相同的FPGA進行測試和驗證,這使得ASIC廠商流片前的成本和風險得到了大幅降低。

   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,賽靈思推出的業界第一款FPGA-XC2064更像是一個“玩具”。這個售價55美元的芯片由2.5μm工藝制造,只有64個邏輯單元,以及不超過1000個邏輯門。也就是說,實現一個簡單的64位移位寄存器就會占用XC2064的全部片上邏輯。然而在當時看來,作為ASIC流片前的硬件仿真與驗證平臺,FPGA本身的性能并沒有那么重要。此時業界需要的,只是一堆相互連接的可編程邏輯門而已。因此,XC2064的問世,在當時依然引發了不小的轟動。到了20世紀90年代,FPGA芯片的主體架構也在慢慢發展,并逐漸演變成為了現在我們熟悉的可編程邏輯陣列的結構,如圖2所示。

    圖片

    圖2 FPGA的基本架構

     


    圖片

    擴張階段:設計自動化的興起

    圖片


    20世紀末是摩爾定律大放異彩的時代。在摩爾定律的指引下,半導體行業在這十幾年里經歷了飛速發展。與之對應的,FPGA在1992年到1999年之間迎來了自己的擴張階段。此時由于芯片制程技術的持續突破,制造大尺寸的芯片已經不像以前那么困難了。對于FPGA來說,不斷提升自身的容量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選擇。FPGA包含的邏輯單元、I/O引腳、時鐘和布線等片上資源的數量都在持續增加。伴隨著FPGA容量的增長,曾經非常寶貴的芯片面積也逐漸變得相對廉價,這也直接影響了很多電路設計方法論的發展。例如,在此時就出現了“面積換性能”之類的電路設計方法。

    更大的芯片面積也給FPGA的架構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。例如,FPGA可編程單元中的LUT查找表結構,從Zui初的三輸入,開始變成四輸入和六輸入,甚至更多。在這些基本的可編程單元內部,還逐漸增加了寄存器和多路選擇器等更多額外功能。漸漸地,這些FPGA片上資源的互連復雜性已經開始取代邏輯結構的復雜性,并成為FPGA廠商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。

    與前一個階段相比,在擴張階段發生的另一個主要的變化就是FPGA自動設計工具和軟件的興起。由于FPGA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,出現了針對FPGA進行優化設計的自動綜合、布局和布線的EDA工具,使用這些工具進行FPGA設計,也逐漸成為了FPGA開發的主流方法。和ASIC設計不同的是,FPGA廠商并沒有依賴傳統EDA公司提供的這些設計工具,而是走了自主研發的道路。這是由于FPGA公司敏銳地認識到,只有將EDA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,才能牢牢把握FPGA發展的未來。而這個看法,現在已被證明是juedui的真理。FPGA廠商針對自家FPGA產品開發的設計自動化工具,如英特爾(原Altera)的Quartus系列、賽靈思的ISE和Vivado系列等,一直被認為是這些公司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早年間,由于各個廠商FPGA主體架構都比較相似,如何優化自家的設計工具,以取得更加出色的性能,就成為了FPGA廠商努力競爭的主戰場。這些EDA工具中包含的各種專利與技術機密,也為這些公司構建了深厚的技術護城河。

     


    累積階段:復雜片上系統的形成



    進入21世紀,FPGA的發展進入了累積階段。人們發現,FPGA的發展此時遭遇了瓶頸,因為單純提升FPGA的容量已經不能滿足各類應用的需求。同時,很多客戶開始追求更高的性價比,并不愿意為過大的FPGA買單。在這個大環境下,FPGA開始從單純的可編程門陣列,逐步轉變為擁有復雜功能的可編程片上系統。除了進一步改進可編程邏輯單元本身的微架構之外,FPGA廠商還在FPGA的易用性上做足了功夫。例如,它們推動定義了諸多標準化的數據傳輸協議,方便不同設計和模塊之間的互連與通信。它們還為很多重要而常見的功能開發了可以重復使用的IP核,例如軟核微處理器(英特爾/Altera的NIOS,賽靈思的MicroBlaze)、存儲控制器和各種通信協議棧等,可以供客戶直接調用而無須再從頭制造輪子。

    與此同時,很多專用的邏輯單元也被添加到FPGA器件中,并逐漸成為現代FPGA的“標配”。例如,用于數學計算的加法進位鏈、乘法器、定點與浮點DSP單元,固定容量的片上存儲器,以及各種速率的串行收發器和物理接口等。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,AI引擎、可變精度的DSP等針對AI應用開發的IP核也被固化到FPGA中。可以看到,現代FPGA已經成為了各類全新科技的集大成者,而這也會反過來促使FPGA在更多應用場景里被使用。


    聯系方式

    • 電  話:18126392341
    • 聯系人:梁濤
    • 手  機:15267534595
    • 微  信:15267534595